前言配资平台最新消息
9月14日,湖南桃源尹先生扶起摔倒老人,却被家属张口要3万元还威胁追刑责。
他花了13天时间四处找证据为自己洗冤,真相大白后,老人家属一句轻飘飘的道歉就想了事,央媒罕见集体发声支持,表示这类事件中近四分之一都是诬告。
扶人反被讹为何屡屡发生?讹人者如此嚣张谁来管?
编辑:bhl
13天寻证路,好心变"罪名"
那种四处求人调监控的无助,任何人都不愿意体验。
尹先生当时带着发烧的儿子往医院赶,路过居民区时听到呼救声,看到一位老人倒在地上被自行车压着。
他没多想就停下车,帮忙把自行车挪开,确认老人意识清楚后,因为儿子病情紧急就先离开了。谁能想到这一扶竟成了噩梦的开始。
展开剩余91%还没到医院,交警的电话就追上来了,说有人报警指控他撞人逃逸。
更要命的是,家属态度极其强硬。
张口就要3万块钱医药费,还放话说不给钱就告他无证驾驶加肇事逃逸,要追究刑事责任。
那种被冤枉的愤怒和无助,让尹先生一度精神恍惚。明明是救人的善举,怎么就成了肇事逃逸的罪名。家属的逻辑更是让人无语:不是你撞的,你为什么要扶?
为了证明清白,尹先生开始了漫长的寻证之路。
医院周边的监控要么拍不到现场,要么角度不对,他只能一遍遍地求人帮忙调取记录。
整整13天,他几乎跑遍了附近所有可能有监控的地方,连小区物业、街边店铺、居民楼楼道都没放过。这种煎熬不只是身体上的奔波劳累,更是精神上的巨大压力。
幸运的是,最终在离事发地50米远的一栋居民楼楼道里,找到了那个救命的监控。
画面清晰显示,老人是自己推车时摔倒的,尹先生到达时老人已经躺在地上两分钟了,两车根本没有接触。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,之前气势汹汹的家属只扔下一句对不起就消失了。
13天的煎熬换来3个字的道歉,这种对比让人心寒。
讹人为何成了"稳赚买卖"
问题的根子在于成本算盘算错了账。
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,2017到2022年间,扶老人纠纷案件中23.7%存在诬告,这个比例高得惊人。
更让人气愤的是,那些最终能证明清白的救助者,平均要花23天自证,维权成本少则三千多则五千。
而那些恶意讹诈的人呢?大多数就一句道歉就完事了,很少真正受到实质性惩罚。
按理说,《民法典》早就有好人条款,明确规定自愿救人造成损害不用承担责任。
可现实中,举证责任却倒过来了,变成救助者要自己证明没撞人,而不是被救方证明救助者撞了人。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的专家指出,这种责任倒置本身就不合理。
更要命的是,讹人的违法成本实在太低了。
明明法律条文写得清清楚楚,诬告陷害可以拘留十天罚款五百,敲诈勒索金额较大的要负刑事责任,可这些条款往往落不了地。
就拿尹先生的遭遇来说,对方索赔3万还威胁追刑责,即便没拿到钱,这种行为也已经够得上立案处罚的标准了。
可结果呢?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就想过关。
讹人者算盘打得精明:讹成了就是一笔横财,讹不成也没什么损失,反正法不责众。
而好心人却要承担巨大的时间成本、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。
这种成本倒挂的局面,让讹诈行为有恃无恐,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选择绕道而行。
杭州经验能否全国推广
好消息是,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让好人孤立无援。
杭州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,当地通过立法明确实行举证倒置,救助人因被诬告产生的费用可以全额追偿。
更重要的是,不用救助者自证没撞人,而要被救助方证明救助者撞了人,这就大大减轻了好心人的维权压力。
江西南城的做法也让人眼前一亮。
去年17岁的小孟扶了醉酒摔倒的老人,结果被诬陷撞人还挨了五个巴掌,但当地民警接到报警后主动调取周边监控,很快查清真相。
最后老人因为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九日,罚款200元。这种主动介入、快速核查的做法,既保护了好心人,也让恶意讹诈者付出了代价。
国际经验也提供了有益参考。
德国的《善意救助保护法》实施后,类似案件降幅达到85%,新加坡通过立法明确见义勇为免责加恶意诬告重罚的双重机制,效果同样显著。
技术手段也在发挥作用。
随着智慧城市建设,监控覆盖率已经提升到95%以上,AI辅助事故还原技术在多地法院试点应用,为证据固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多地公安部门也开始试点见义勇为快速核查机制,改变过去被动等待的做法,主动介入调查取证。
问题是,这些好经验好做法什么时候能在全国推广?
专家建议,可以借鉴杭州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举证倒置规则,让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纠纷时更加主动,避免因为简单定性为民事纠纷而放任讹诈行为。
让做好事不再"心惊胆战"
尹先生事后说的那句话让人特别心疼:一朝被蛇咬,十年不敢做好事。
这不只是一个人的创伤,更是整个社会道德生态的警示。
当善意被当成软柿子捏,当做好事需要心惊胆战时,社会的温度就在一点点流失。
央广网和中新网等央媒的集体发声,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:社会不能让好人寒心,制度必须为善意护航。
让人欣慰的是,改变正在发生。
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报告预测,随着立法完善和执法主动性增强,未来3-5年将建立起完善的见义勇为保护机制。
这个机制包括智能监控、快速核查、严厉惩戒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,让做好事不再需要承担巨大风险。
北京现在试点的诬告反坐制度也是个好苗头,讹人者要赔偿调查费用,让恶意诬告真正付出代价。
说到底,善意需要制度护航,道德需要法律兜底。
当法律的保护比道德的约束更有力时,人们才敢毫无顾虑地伸出援手。
专家提醒,在制度完善之前,大家在帮助他人时也要学会自保:尽量寻找第三方证人,注意保留现场证据,遇到讹诈要勇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
更重要的是,每个人都应该对讹诈行为零容忍,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放弃追责。
只有让恶意讹诈者真正付出沉重代价,才能净化社会风气,让善意不再被辜负。
这不只是法律问题,更是关乎我们想要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的根本选择。
结语
善意需要制度护航,道德需要法律兜底。当做好事不再需要"心惊胆战"时,这个社会才算找回了应有的温度。
随着各地试点经验的推广,相信不久的将来,"扶不扶"将不再是令人纠结的选择题。
下次看到需要帮助的人,你还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吗?
信息来源
发布于:广东省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